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關於「婆羅門教、種姓制度」 About Brahmanism & Casteism

☸ 「原始佛法」裡所說的「婆羅門教、種姓制度」 ~❤ About Brahmanism & Casteism


    世界上,最難理解的事物──
    莫過於比:人類「自身」更難理解!

    人類,是從哪裡來的呢?
    總不可能是:微生物演化、然後由猴子生下來的吧!

    人類的文明,到底哪裡來的呢?
    總不可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吧?

    人類,再怎麼會發明、創造……,
    也沒有能力:把自己給創造出來吧!

    「智能」生物,難道只有「人類」而已嗎?
    請看看:十五億年前飛船三眼「嫦娥」吧!
    (是否?她比猿猴,更像人類的老祖先呢?)

    卍    卍    卍

    世界上,最強勢、神祕又高明的宗教──
    不是天主教、基督教、回教……而是:婆羅門教!

    它不需船堅砲利(賣鴉片)、教士傳教、發麵粉、蓋醫院……
    就很神祕的:將你的宗教完全掉包。
    讓你信他們的神(大梵化身)、讀他們的經(梵文經典)。

    在你的腦裡,植入他們的教義和價值觀。(這點基督教、回教……要慚愧了!)
    甚至,連教主都可以換成他們的:大梵天神(毗盧遮那、阿彌陀佛……)。

    然而,更高明的地方不止於此(將你的宗教掉包以後):
    仍神不知、鬼不覺,讓你對這一切渾然不知,以為──

    還在信自己的神(大乘菩薩)、拜自己的佛(阿彌陀佛)哪!
    因為迷惑、植入太深,即使人家告知真相,也不願承認。(有夠厲害~~吧?)

    卍    卍    卍

    不了解種姓制度,就不了解婆羅門教;
    不了解婆羅門教,就不了解原始佛法。

    不了解原始佛法,就不了解大乘思想;
    不了解大乘思想,就不了解現代佛教。

    不了解佛教,就是對宗教現象的無知;
    宗教若無知,一切形上學如霧裡看花。

    ♡~~~~~~~~~~~~~~~~~~~~~~~~~~~~

    ☪卐✡ 現代印度「種姓制度」的主流觀點~❤ About caste

    【一】有關「種姓制度」的主流觀點如下:(並非絕對的,也是有例外!)
    1、各個種姓包括許多副種姓;
    2、各種姓間有嚴格的地位高低區分;
    3、每個種姓和賈特都從事和其所屬種姓(Varna)對應的工作;
    4、不同種姓間不能通婚;
    5、各個種姓的飲食嚴格區分和規則;
    6、各個種姓的人的地位從出生就確定,不能改變;
    7、賈特(副種姓)是對種姓的細分。

    古代婆羅門教將印度人分為四個種姓 Varna(瓦爾那):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為了維護種姓制度,婆羅門僧侶宣揚,把人分為四個種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經地義的。

    在婆羅門的經典《吠陀》中,波羅門把種姓制度的出現用神話來解釋,說原始巨人普魯沙死後,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羅門,用雙手製成了剎帝利,用雙腿製成了吠舍,用雙腳製成了首陀羅。

    在英文中,種姓是 Caste,副種姓是 Sub-Caste,我們漢語也是從西方這麼翻譯過來的,從而給人印象是兩者有必然的結構關係。但在印度,種姓叫Varna(瓦爾那),而所謂的副種姓是Jati(賈特),兩者從詞彙上講沒有任何必然聯繫。

    實際運作中,真正人們據以分別彼此的種姓其實是Jati(賈特「出身於、生自於……」birth 之意)。
    不過一般說來Jati的數量很多,他們彼此之間並不會因為同屬於某個Varna(瓦爾那)而地位平等,而是由上到下仍有其一套高低秩序;而這種副種姓(賈特 Jati)秩序由於沒有經典作背書,各個種姓所認同的彼此之間地位高低的排序常有很大出入。

    各個副種姓中的成員,像四大種姓一樣有自己的義務,必須履行,他們的某些活動也必須得到自己的副種姓團體的同意。
    比如:印度的聖雄甘地,在他想去英國學習法律前,他必須向自己的副種姓提出申請,請求批准他離開印度。由於副種姓基本都是由職業產生,所以數量繁多,現在在印度有3000多副種姓。

    在四個種姓之外,還有一個被稱為無種姓(Outcastes)的部分,漢語往往簡單地翻譯成賤民,其實賤民只是無種姓的一部分。在古代,被被剝奪種姓的人往往只能從事骯髒的工作,成為賤民。
    而現代的許多印度人因為不滿種姓制度,自動退出種姓,他們也成為Outcastes,今天的印度大概有20%的人口屬於Outcastes,但是他們並不都是賤民。

    在無種姓者和賤民中也有地位高低區分,比如:
    西印度的馬哈爾群落(Mahar community)曾經是賤民,後來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改信了佛教,就認為他們比同樣是無種姓的賈特Dhed高等,絕對不會和Dhed混合。

    更有趣的一點,也就是:
    一些吠舍和首陀羅賈特,認為其具有接近,甚至等同於婆羅門種姓的地位。

    卍    卍    卍

    【二】一些原教旨主義的印度教保守派,把任何非印度教徒的印度人,以及從事任何骯髒職業的人都當賤民對待,所以他們把從事那些職業的異教徒也當作賤民看待。

    印度種姓觀念的強大和可怕,連一向以團結著稱的猶太人和關愛穆斯林兄弟的伊斯蘭教都被印度的種姓觀念改變了。

    ➊ 即使團結著稱的猶太人,也難免受到印度種姓制度的觀念影響:
    在印度有三個大的猶太人群落,西印度的伯奈以色列人(Bene Israel)、居住在印度南部的克西尼猶太人(Cochini Jews)和巴格達猶太人(Baghdadi Jews)的地位就不同。

    (1) 伯奈以色列人(Bene Israel)的地位很低,他們以榨油為職業,和印度一個叫做Somvar Teli的副種姓地位相當,Somvar Teli副種姓也是以榨油為職業,屬於首陀羅種姓。

    但儘管地位低下,猶太人的斂財技能在世界各地都能發揮,這些居住在西印度的伯奈以色列人有許多地主、商人,或者在當地軍隊中擔任高級軍職。

    (2) 和伯奈以色列人對比,在南印度的克西尼猶太人(Cochini Jews)則有較高的地位。那些在Kerala居住的猶太人是當地的商業社團,在古代,他們甚至曾經建立過一個小王國。

    儘管他們不屬於任何瓦爾那,是無種姓者,但他們擁有貴族的權利,比如乘坐大象或轎子。當他們出門時,甚至有專門的僕人在街上大聲宣告,以便低種姓的人給他們讓路。

    (3) 除了前面說過的兩個猶太族群外,巴格達猶太人(Baghdadi Jews)對印度的宗教律法的遵守,比伯奈以色列人要嚴格的多。

    他們從來不會和伯奈以色列人混合,從不允許自己的子女和伯奈以色列人的子女結婚,不吃伯奈以色列人準備的食物。

    (在整個印度,高種姓的家庭都不會僱傭一個低種姓的廚師,即使該廚師的技能再好也不行,因為認為他們所屬 Guna 的性質會污染食物。)

    ➋ 類似猶太人,基督徒也有高低之分!在印度的基督教徒在不同地方也會受到不同的待遇,居住在Kerala的來自敘利亞的基督教群落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也居住在那裡的克西尼猶太人一樣,他們從事商業,並擁有貴族的權利。

    而自從16世紀歐洲傳教士進入印度以後受洗成為基督徒的印度人的社會地位則基本上和他們受洗前一樣。

    對於那些從賤民變成基督徒的人,多數的社會地位還是和賤民一樣,有時,甚至其他的基督徒,也把他們當賤民對待。

    ➌ 如同基督徒一樣,穆斯林也有高低之分,印度人根據自己的傳統,給非印度教徒的穆斯林也賦予了兩個賈特也就是副種姓(但這兩個賈特不屬於任何種姓):
    一個是高級的稱為沙利夫賈特(Sharif Jat),這個賈特包括從國外來到印度的穆斯林和從高種姓轉化成穆斯林的印度人;另一個是低級的阿賈拉夫賈特(Ajlaf Jat),包括從低種姓轉化成穆斯林的印度人。

    根據高種姓不接觸低種姓的觀念,沙利夫賈特和阿賈拉夫賈特沒有太多的社會聯繫。

    ➍ 錫克教拒絕種姓制度,但當初加入錫克教的不同的賈特仍往往具有傳統的賈特地位,在事實上,各個賈特仍舊根據種姓觀念進行婚配。

    從古代旁遮普地區高級賈特轉換成錫克教徒的人,是不會給予那些從低種姓轉化成錫克教徒的人足夠的尊重的。

    耆那教也有不同的團體,各個團體都只在內部通婚,不會和其他團體通婚。

    ➎ 佛教徒也和穆斯林、基督教徒一樣,分成高低兩個階層,各階層的地位都和他們當初在印度教種姓制度中的地位聯繫。而這些都和印度的種姓制度和觀念相聯繫在一起的。

    然而,佛教復興運動在19世紀出現在印度後,賤民們並非只是坐以待斃!

    印度憲法之父安貝德卡爾(Bhimrao Ramji Ambedkar)出身賤民,但努力向學赴美唸書,最終成為改變印度的著名律師。

    印度人民每年都會為印度憲法之父安貝德卡爾舉辦紀念遊行,特別是懷念他的低種姓階級。

    安貝德卡爾為反抗種姓制度不再信奉印度教,致力於改善賤民地位,並曾經吸引了大量的賤民,在1956年間引起成千上萬的印度賤民改信佛教的風潮。懷著擺脫種姓制度的美好願望,投入到這宣傳普世的宗教中去。

    但是歷史的發展開了個玩笑,佛教這麼個強大得感化了整個東亞的宗教,在印度的發展結果,卻是產生了更多新的種姓。

    現在,在印度全國信奉印度教的人數佔83%,而信仰佛教的人數只佔1%。

    在印度歷史上,一些偉人曾為廢除和取消種姓制度而做出過不懈的努力。從佛陀到甘地都曾作過否定和改變這種制度的嘗試,但其結果是大家所知道的!

    ➏ 在印度近代史上,聖雄甘地為廢除賤民製度所做的努力可謂至誠至真!他稱賤民為「上帝之子」,寧願自己來生成為賤民。

    為了實現廢除賤民製度的主張,他曾經兩次絕食。但他的主張遭到了印度教保守派的激烈反對,最後,他被一個狂熱的印度教徒刺死了。

    在印度建立的其他宗教如佛教、耆那教、錫克教等都難以避免地有著種姓觀念的烙印,儘管這些宗教本來就是在反對婆羅門教──印度教,反對種姓制度的基礎上建立的。

    ➐ 一個制度能夠存在幾千年必然有內在合理性,比如種姓制度為核心的印度教在印度興盛至今,而宣揚眾生平等的佛教反而在印度頹敗了,轉移到其它國家才能生存發展。這裡的原因是什麼呢?

    種姓制度從一開始的階級分化,到發展成為一種穩定的社會制度,其中由婆羅門控制的宗教起了主導性的作用。婆羅門教是印度教的前身。

    最早的婆羅門教是非常封閉的,其他宗教象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都是開放的,擴張的,它們不斷傳教,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而婆羅門教類似猶太教,甚至比猶太教更保守,所有外來的人都不可能加入這個宗教。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婆羅門教也在不斷變化,後來入侵印度的亞歷山大帝國的希臘人、匈奴人、西徐亞人都被接納入剎帝利階層,許多副種姓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產生,這些都是《吠陀經》上沒有,也無法解釋的東西。

    婆羅門教受到了後起的佛教的嚴重衝擊,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婆羅門教進行了變革,吸納了許多新的習俗,產生了新的教義和新的宗教經典。

    婆羅門教從而演化成現代的印度教,甚至連佛教的佛都給納入新的宗教體系,也變為印度教的神,成為印度教信仰的一部分。

    卍    卍    卍

    【三】另外,有人問說:
    由於順婚的存在,低種姓的人雖然不能提高自己的種姓,但可以提高自己後代的種姓,比如首陀羅階層想要提升地位,則只有首陀羅女子與婆羅門男子處於夫妻情況下所生之女又與婆羅門男子通婚,如此繼續,則在第七代才可以成為婆羅門。這個「第七代」是怎麼推出來的呢?

    ➊ 在原始佛法《經集》裡頭,有這樣一段對話:
    那時,有兩位青年婆塞特和婆羅德婆諸邊走邊談這個問題:「一個人是怎麼成為婆羅門的?」婆羅德婆諸青年說:「他父母雙方都是好出身,上溯七代血統純潔,在種姓問題上從未降格,無可指摘,這樣他就是一個婆羅門。」而婆塞特青年說:「他具有德行和善行,這樣,他就是一個婆羅門。」

    可見上溯到「第七代」才算血統純潔,是源自古婆羅門教的傳統觀念。
    ~《經集‧大品‧Vāseṭṭhasutta 婆私吒經》(Snp 35, 599-661)

    ➋ 漢地人民自古以來,就享受了多麼充分的自由平等啊!
    哪怕是在「吃人的禮教」統治的時候,漢民族也有通過科舉考試成為高級人士的機會。

    在意識形態上,「有教無類」,「四海之內皆兄弟」,「人皆可以為堯舜」,「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看起來簡直太令人感動了……。

    印度人民的日子實在太苦了!
    類似於種姓制度的東西,在漢地不要說實行,只是倡導一下,都是大逆不道,會被人罵死。對我們來說天經地義的自由平等權利,居然對有些人來說是如此的遙遠。不知他們該怎麼做才能脫離苦海呢?

    還沒有哪個國家,是通過完全否定自己的文化傳統,而實現現代化的先例,所以指望完全粉碎「種姓制度」,也是不可能的!

── 佛曆 2559.11.17(四)佛子整理 ──
── 佛曆 2564.6.20(日)更新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感謝您的留言!歡迎藏經校對,校對稿請寄回 “翠峰精舍” palitxt@gmail.com ✍)